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Scroll Down

读《苏东坡传》有感

chibi

我所读《苏东坡传》为林语堂著版本,虽然是中文书却有着阅读英文的感觉,读完后再查证才明白此书原版为英文,由台北张振玉翻译,那么有此感觉也不足为怪了。林语堂学贯中西,他自称自己有着“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由他把苏东坡介绍给西方再恰当不过。

对于一千年以前古人如何生活的,当时国家运作机制如何的,以及当时文人士大夫生活状态等等,我们所知并不多,然而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可以一个侧面了解到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本书详述了苏东坡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一生,也让我们对中国宋代文化有所了解。说说几点感受。

1. 宋代宽松、包容的政治坏境是其拥有灿烂文化、发达经济的根本

苏东坡生活的时代,北宋文化、经济极为发达的时代,时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文学大家,可以说是灿若星辰。这应该不是偶然,没有宽松的政治环境,一切都是空谈。从版图上看,大宋版图应该是历代中国朝代较小的,更不用说南宋偏安于一隅时期。然而宋朝经济在当时世界属于领先水平,首都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应该是当时世界仅有的百万级人口城市。北宋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对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强大推进作用,各种手工艺业、商业兴盛繁荣。宋之后,元、明、清,一朝更比一朝凶狠,残酷统治,禁锢思想,愚昧人民,知识分子犬儒化。大清朝文字狱达到中国历史顶峰,多少人因为写了一首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甚至株连九族。这种政治坏境下,再也未出现文化灿烂得时代,日本甚至有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也不无道理。

2. 苏东坡具有现代人文思想的古人

虽然与现代人生活相距甚远,我们却觉得他的心灵与现代人并不遥远,他那些所思所想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那些诗词千年以来一直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层层重压下的挣扎和不屈,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能感受到他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写下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也是一个好厨子,写下“人间至味是清欢”。他同情底层人民,为因变法导致赤贫底层人民呼喊,一再上书朝廷,要求赦免这些没有还债能力的贫民。仕途上他坎坷,颠沛流离,然则依然保有本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当厄运临头他也有恐惧,然而真正面对时,他依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一再遭遇逆境,却依然热爱生活、他《赤壁赋》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他惯看风云,笑傲江湖,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句子。种种一切,表明他是我们可以理解、也懂得的人,如师如友,我们敬佩他的才识,高山仰止,但并不会觉得他不可接近。

3. 理想主义与不受制约权力结合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与王安石处于同一时代,对于苏轼来说是个悲剧,因为反对新法而一再被打压、流放。王安石可以算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品行高洁,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在神宗皇帝支持下,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疯狂地对所有反对其新法的人打压迫害,哪怕是损人不利己也在所不惜。为了舆论支持,他把御史台这个官方舆论监督机构全部换成奸小,消灭一切反对声音。特别说明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王安石的变法评价是正面的,认为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之流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反动阶级,当然事实不是如此,其实祸国殃民正是王安石。因为反对变法,苏东坡一度甚至有性命之忧,在著名乌台诗案中,新党人攻击他写诗讥讽朝廷,要求处以死刑。审理过程中,他不得不把自己创作那些诗一一讲解,后来这些审理文稿成为研究他诗词的重要文献。审理最后被裁定无罪,审理机构抵抗住了压力,给予了公正结果。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司法有其可观之处,对比后世明朝、清朝要好很多。

4. 儒家思想的局限

北宋达到农耕文明之巅峰,商业也有可观之处,北方盘踞着游牧民族帝国大金、蒙古等,经济上宋的农耕文明完胜了游牧民族,然则武力上却被碾压,蒙古铁骑的威力,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无解。除非科技上进步到形成代差的优势,以当时宋之国力及人口,未必不可能,然而儒家文化历来只重农轻商,一个轻商的社会几无工业革命的可能。当然历史偶然的,如果某一个皇帝重视商业,也许中国文化发展出另一可能也未可知。
201505277888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