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伊.比姆》观后|IMDB 9.4 豆瓣评分 8.7
很久没有像这样被一部电影深深打动,主旋律电影很容易拍成烂俗煽情片、或者冗长说教片,加之印度人一言不合就唱跳的习惯,也很容易拍成合家欢歌舞片,这一部很好地避开了这些坑。一开始以为是老套的说教电影或者印度歌舞电影,故事拖沓、冗长。我错了,随着剧情推进,情节越来越紧凑,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壮观的大场面,拍摄仅限于很少的外景,剧情紧紧地抓住你,让你屏住呼吸地观看,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两小时46分钟电影,眨眼就过去了,看完后仍深深陷入观影情绪之中。
近些年看了不少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Drishyam (2015)、《摔跤吧!爸爸》 Dangal (2016)、《调音师》Andhadhun (2018),以及更早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3 Idiots (2009),《偶滴神啊》 OMG: Oh My God! (2012),这些电影或多或少反应了印度社会一些现实,通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到印度在社会发展指数上应该是远远落后于咱们国家,无论是基础设施、民众的财富及生活状态等方方面面都远不及咱们。但是,不得不承认,印度电影比我们好,这一部尤好。为避免剧透,具体剧情这里不多谈,谈谈观影后几点感受:
1.《杰伊.比姆》、《误杀瞒天记》 Drishyam (2015)、以及《偶滴神啊》 OMG: Oh My God! ,都侧面反映出印度司法体系独立性和权威性,印度英殖民时间较长,其司法体系是健全的,底层人士遇到不公,不用上访,只需拿起法律武器就可。
2. 即便是上流社会权贵们,在司法判决有一定影响力,但不能做到一手遮天,如《误杀瞒天记》 Drishyam (2015),纨绔子弟萨姆其父母都是非常有权势的大人物,他们明明知道儿子萨姆是被维杰一家误杀,但是拿不出证据,也只能徒呼奈何,尊重司法判决。
事实上,印度因为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问题远比咱们复杂,社会发展也不尽人意,绝大多数人生活非常贫困。但是因为司法独立,律师地位非常高,警察可随意欺负底层人民,但遇到律师,却非常谨慎小心,他们有一个不管是上等人还是贱民都认同的社会正义共识和法律制度体系,一个尊重宪法、尊重法律,尊重规则的国家,终究是有希望的。
3. 本电影拉贾坎努案(1995年)同年发生的聂树斌案,这个案件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杰伊·比姆》(具体可自行百度、知乎),聂树斌虽然已经被最高法在2016年宣布无罪,但当年他是否被屈打成招?从找到真凶王书金的2005年到2016年,十几年间改判的阻力究竟在哪里?聂树斌被枪毙的时间究竟是官方宣布的4月底,还是那个谜一般的“冬季某日”?那个关于器官移植的“谣言”背后究竟真相如何?依然有太多疑问。之后我们还发生了1996年的呼格吉勒图案,1998年杜培武案,2016年的雷洋案,这些案子至今仍无哪个机构、哪个组织,以及具体人员出来负责,也无任何一家媒体、公司敢于发掘这些案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更不敢拍成电影深刻反思,我们永远都是“伟光正”,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民族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
4. 记得几年前看韩国电影《辩护人》,深受震撼,关于正义与那段难以磨灭的韩国历史,它交出了震撼人心的答卷。网友有一句经典评论至今记忆犹新:“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至今我们有着越来越严厉的电影审查,电影人戴着镣铐跳舞,终难出佳片也是情理之中吧。
片名的含义——摘自豆瓣影评
杰伊在印度语中指的是胜利的意思,比姆是人名,片名更为准确翻译应为**「万岁比姆」,或「胜利比姆」**。
比姆的全名为: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1891—1958)。比姆出身贱民,是这一阶层首个获得大学学位还出国留学的高材生。致力于改变种姓歧视的他是「不可接触者」们的领袖,也是公认的印度宪法之父。 他多次组织抗议集会,并在1956年率领百万贱民改信佛教。他用人道理念解释佛教,倡导人人平等,抨击落后的种姓制度。只可惜,比姆为人权事业奉献了一生,死前却未能看到印度社会的实质性改变。
因此杰伊比姆在印度常用作底层人士抗争口号: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简短有力,代表了底层人民对比姆的崇敬,也展现了他们反抗不公的勇气。胜利的不只是比姆,也是万千人民的权益。
本电影主角为钱德鲁,现实中钱德鲁从不想抬高自己,把自己和宪法之父比姆相比。他不接受花环,坚持人人皆为凡人,没有身段也不在乎身外之物。没什么比为弱者发声更让他满足,也没什么比敲除社会糟粕更为重要。钱德鲁想让人们都成为自己的比姆,拥有比姆的思想,能为自己的自由发声。他接手的人权案也是从不收费的,六年间主持了96000多起案件。为了工人,为了低种姓的人权,钱德鲁奔波在一次次的法庭斗争中。拉贾坎努案的人身保护令则极具突破意义,保护了底层人民的人身权益。